一、个人简介
孙先达,男,汉族,1973年3月生,籍贯吉林省怀德县,中共党员,副教授。主要从事“非常规储层地质实验技术开发”、“储层结构及原油组分微观差异富集表征”、“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及启动机理”相关科研工作,在非常规储层结构及原油组分微观差异富集表征、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及启动机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功能开发与应用方面等方面形成优势特色。其中多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13年评为大庆油田地质实验技术油田公司级技术带头人。2018年东北石油大学中低熟页岩油原位改制与数字岩心仿真技术带头人。
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973项目1项、主持市局级项目10项、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协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发明专利金奖1项、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铜奖、承担的项目获得省部级技术创新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得油田公司级技术创新二等奖1项。
在储层结构及原油组分微观差异富集表征、水驱、聚驱、三元复合驱后储层微观结构变化特征和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技术研究方面,自主研发和建立了激光共聚焦冷冻制片分析系列核心技术、激光共聚焦原油组分可视化表征技术,聚合物形态检测方法、微观剩余油量化分析方法,形成了多项配套技术,作为“十二五”股份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和大庆油田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关键核心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Polymers、Energies 、Terra Nova、岩石学报、地质学报(英文版)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撰写企业标准4项,撰写行业标准2项,软件著作权4项。
二、受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6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控制专业,2003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2011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矿产资源普查与勘探专业,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博士后出站。先后任职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2017/07-至今东北石油大学,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副教授。 分别在2015和2022年在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地质学院和能源学院做访问学者一年,交流学习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和页岩油动用机理,2016/02-2016/07在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石油地质系针对提高采收率交流学习。
三、其他学术兼职(或职务)及荣誉
1、2011/10-/2013/10,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优秀技术骨干;
2、2013/10-/2016/10,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地质实验技术带头人;
3、2018年东北石油大学中低熟页岩油原位改制与数字岩心仿真技术带头人;
4、2021年黑龙江省技术经济人。
四、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972156)“陆相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成因及其对烃类赋存相态的影响”,2019.8-2021.8;
2、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51374221)“三元复合驱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及形成机理”,2014.1-2017.12;
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9CB219303)“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2009-2013;
4、省自然科学基金(LH2020D005)“原位加热下油页岩储层孔-裂隙动态演化机制研究”,2020.8-2022.8;
7、市局级项目(沈【2018】DD20179613-04)“大庆齐家-古龙地区页岩油特殊储层评价及参数优选”,2018.8-2020.8;
8、市局级项目(zd-2020-29)“地下储气库灾害监测与智能预警系统设计”,2020.8-2022.8;
9、国家基金培育基金(2018GPZD-03)“含凝灰质致密油藏剩余油微观赋存状态及启动机制研究”,2018.8-2022.8;
10、横向课题“川东北气矿2022年九岭-龙会场地区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综合研究及勘探目标优选技术开发”,2020.8-2022.8;
11、横向课题“火山岩岩心多尺度储层表征与评价研究” ,2021.8-2022.8;
12、横向课题“准噶尔盆地西部凹陷侏罗系煤系砂砾岩储集能力定量评价实验研究”,2021.8-2022.8;
13、横向课题“页岩油现场一维核磁分析及评价”,2020.8-2022.8;
14、横向课题“中高熟页岩油储层物性及赋存状态分析”,2020.1-2021.1;
15、横向课题“低熟页岩油热演化过程分析研究”,2020.1-2021.1;
16、横向课题“非常规储层滞留油定量评价及可动性与预测”,2022.1-2023.6;
17、“聚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2011年局级重点项目;
18、“三元复合驱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2008年局级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19、“井筒样品实验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研制”,2007年局级重点应用研究项目。
五、科技成果奖励
1、非常规致密及泥页岩储层含油性评价实验方法,中石油专利金奖,202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2、大庆油田聚驱后非均质油层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进步特等奖,2021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协会;
3、冷冻制模微观剩余油分布量化表征系列方法研究,2014年,技术发明奖,三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排名第一;
4、基于剩余油量化分析的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方法,2014年,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排名第五;
5、岩心地质图像信息规范与标准化管理探讨,2013年,第十三届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奖,三等奖,第二名;
6、乳化原油乳状液激光共聚焦分析方法,2010年,大庆油田公司级优秀发明专利奖,第1名;
7、油气成藏分析测试配套技术研究,2011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10名;
8、井筒样品实验信息管理及应用系统研制,2009年,油田公司级技术创新,一等奖,第2名;
9、海—塔盆地碎屑岩储层特征与演化研究,油田公司级技术创新,2009年,三等奖,第2名;
10、储层微观剩余油分析技术系列革新,油田公司级重大技术革新成果奖,2008年,二等奖,第1名;
11、三元复合驱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油田公司级技术创新,2008年,三等奖,第2名;
12、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储层特征与演化研究,厂(分公司)级技术创新,2008年,二等奖,第2名;
13、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检测技术在大庆探区储层分析研究中的新进展,大庆市自然科学技术奖(论文类),2007,三等奖,第1名。
六、发表论文情况
1、Sun, X.; Zhao, M.; Fan, X.;Zhang, Y.; Xu, C.;Wang, L.; Sang, G.Study on Micro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Corner Residual Oil after Polymer Flooding. Polymers 2022, 14, 878. SCI收录(3区,IF=2.601)
2、Sun, X.; Zhao, M.; Fractal dimens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ntinental shale oil reservoir based on nitrogen adscorption experiments.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022,V31,5758-5765(4区,IF=1.201)
3、Zhao, L.; Sun, X.; Liu, F.;Wang, P.; Chang, L. Study on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Tight Oil Reservoir Residual Oil afterWater Flooding in Secondary Oil Layers Based on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 Energies 2022, 15, 5367.
4、Z. Li, X. Sun* , F. Wang, and Y. Liang,Microscopic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Fluids in Porous Mediu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A Case Study in Saertu Oilfield of Daqing in China[J],Geofluids. 2018, 2018: 1-9. (SCI, IF: 2.69)
5、Guoxiang Chi,Chunji Xue,Xianda Sun, Formation of a giant Zn–Pb deposit from hot brines injecting into a shallow oil–gas reservoir in sandstones, Jinding, southwestern China[J],Terra Nova,2017;29:312-320;
6、孙先达等,The key technology of Micro area visualiza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J],地质学报(英文版),2015,89(supp1):405-408;
7、孙先达独著,纳米CT技术在水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形态及量化分析中的应用[J],电子显微学报,2015,34(3):39-43;
8、孙先达,李宜强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储层微孔隙研究中的应用[J],电子显微学报,2014,33(2):123-128;
9、孙先达等,配置水质对聚合物驱效果影响[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4,10(4):53-58
10、孙先达,李宜强等,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凝灰质储层次生孔隙及碱交代作用[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3,37(5):32-37;
11、孙先达等,储层泛碱交代作用及剩余资源勘探预测意义探讨,第五届沉积学大会,2013,616-619;
12、孙先达等,利用激光共聚焦研究泥岩和致密砂岩中有机质分布,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会,2013,293-294;
13、孙先达,储层微观剩余油分析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1;
14、魏丽影,孙先达,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微观剩余油分布[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1,30(4):63-66;
15、《岩心地质图像信息规范与标准化管理探讨》第十三届石油工业标准化学术论坛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获得论文三等奖,2011-12;
16、杨庆杰,林景晔,孙先达,油层最小含油喉道半径确定方法及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0,29(3):25-31;
17、孙先达,Canny算法在岩心图像边缘检测中应用[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6(2):268-270;
18、孙先达,松辽盆地火山岩储层三维可视化描述[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7,37(6):1274-1278;
19、《Studies on fluid inclusion and melting inclusion in volcanic by method of laser》发表在《First Meeting ACROFII(Asia Current Research on Fluid Inclusion)》2006年;
20、孙先达,索丽敏,张民志等.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技术在大庆探区储层分析研究中的新进展[J].岩石学报,2005,21(5):1479 -1488。
七、出版专著情况
孙先达,索丽敏著,储层微观剩余油分析技术开发与应用,黑龙江大学工业出版社,30万字,2021;
八、知识产权(专利、软件著作、标准)情况
(一)发明专利
1、孙先达、柳波、周华建,李伟,一种地下油气水样品原位取样装置及取样方法,2022.3,中国,ZL2019110328754.2;
2、孙先达、许承武、赵梦晴、林炜丽、汤文浩一种基于荧光寿命确定原油组分及其赋存状态的方法,2022.3,中国,ZL2021111158562.5;
3、许承武、孙先达、赵梦情,页岩多尺度全信息综合表征及纵向演化规律确定方法证书,2022.5,中国,ZL202111020707.5
4、孙先达、周华建、许承武,崔利凯,泥页岩中可动流体与固体有机质赋存状态检测方法,2022.1,中国,ZL201911091729.3;
5、姚东华、许承武、孙先达、赵梦情、周子宁,一种页岩油含油饱和度井场快速检测方法,2021.1,中国,ZL202010434444.1
6、索丽敏、邵红梅、孙先达,一种石油包裹体中原油密度的检测方法,2021.1,中国,201710302473.0;
7、李宜强、孙先达,董朝霞,手持式含油砂岩冷冻制片装置,2013.1,中国,ZL201310173697.8;
8、孙先达、王成、张民志,真实岩心实时观察驱油模型,2008.1,中国,ZL200810174237.6;
9、孙先达、索丽敏、王成、张民志,一种实时观察真实岩心原油驱替过程的方法,2010.1,中国,ZL200810174238.0;
10、孙先达、索丽敏、王成、张民志,乳化原油乳状液激光共聚焦分析法2010.1,中国,ZL200910119119.X;
11、索丽敏、孙先达、李舰, “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检测泥岩中有机质组份分布及量化方法”,2015.1,中国,L201310422526.4。
(二)实用新型专利
12、周华健、孙先达、许承武,基于原位地质温压条件下岩石润湿性检测装置,2020.12,中国,ZL202021118248.5
13、许承武、付晓飞、孙先达,一种CT扫描仪内流体原位加热微型实验模块,2020.5,中国,ZL202021272.2
14、孙先达,一种现场快速含油饱和度检测用核磁共振仪,2020,6,中国,ZL202021172061.3
(三)软件注册权
1、岩石铸体薄片孔隙结构图像分析系统;
2、岩石裂缝图像分析系统;
3、岩石粒度图像分析系统;
4、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分析系统。
(四)撰写标准
1、行业标准《原油样品孔隙结构及原油赋存状态分析——激光共聚焦分析方法》,第三编写人;
2、团体标准《油气藏型储气库灾害监测与预防通用要求》,第一编写人;
3、企业标准《Q/SY DQ1130-2007岩心孔洞、裂缝分析——数字图像分析法》,第一编写人;
4、企业标准《Q/SY DQ1104-2009石油地质图像管理规范》,第一编写人;
5、企业标准《Q/SY DQ1236-2008乳化油分析——激光共聚焦法》,第一编写人;
6、企业标准《Q/SY DQ1437-2010微观剩余油分布——激光共聚焦方法》,第一编写人。
九、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一)教授课程
1、数字岩心(本科生);
2、地球化学调查(本科生);
3、非常规油气勘探测试新技术(研究生)。
(二)人才培养
自2017年以来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13人,每年指导硕士研究生3-4人,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非常规油气勘探技术、油页岩原位转化、数字岩心等相关学术会议1-2次/人,并由学生本人作为第一作者向大会递交学术论文,指导在校学生正式发表科技论文1-2篇/人。
(三)招生专业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十、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163318 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火炬街孵化器1号楼东北石油大学非常规油气研究院
E-mail:sunxianda@nepu.edu.cn
Tel:0459-6293188(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