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页岩油气成藏及高效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在“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开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集成、整合形成,于2019年获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陆相页岩油气成藏及高效开发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为特色,立足大庆及其外围油田,既面向辽河、吉林、胜利、大港等东部老油田,又兼顾西部和海上新油区,开展陆相页岩油气的成藏机理与高效开发的理论技术实验和基础研究,为东部老油田稳产高产和西部油田的高效开发,尤其是建设百年大庆油田战略的实施做出了新的贡献。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据基地研究的基础,择优设置以下5个研究方向:页岩油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储层改造、油页岩资源潜力评价及原位改质、致密油气赋存状态及提高采收率、页岩油气和致密油气地球物理技术及储层井筒完整性评价与控制。在“古沉积环境重建及有机质富集机理”、“致密储层表征及成储机理”、“非常规储层有机质赋存状态及微观表征”、“非常规储层地球物理预测”、“非常规油气测井识别与定量评价”、“非线性渗流理论”、“低渗透油藏水驱油机理”及“数字岩心与仿真”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总面积为3000m2,其中研究室2877m2,学术报告厅58m2,管理使用65m2。设备总值4850万元,其中核磁共振、氮气吸附、氩离子束抛光仪、场发射电镜、纳米CT数字岩心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覆压孔渗测量仪及基质渗透率等大型进口设备值3000万元以上。
近年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担和完成勘探方面各级各类项目100多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级项目31项;省部级118项。在完成的项目中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省长特别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和局级奖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96篇,其中SCI、EI检索106余篇,教材(论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43项。
经过1年多的建设与发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建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现有教职员工36人,其中全职教师25人,本校兼职教师6人,外聘客座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8人(不含客座教授),副教授7人,中级职称9人,具有国外学历学位教师3人。教师队伍中具有黑龙江省“龙江学者”3人,省杰青获得者2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人,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建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地质和工程相结合的专家队伍。
实验室致力于对外开放与交流工作,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有关大学或科研院所在学术上进行了广泛交流,聘请了中国石油与天然气集团公司孙龙德院士为本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并聘任了罗晓容教授、宋岩教授、潘哲君教授、杨勉教授及Mehdi Ostadhassan为本实验室的特聘教授。
美国康塔公司PoreMaster-60压汞仪
美国MR-XX高精度页岩核磁共振仪
美国安捷伦荧光分光光度计
德国布鲁克Multimode8原子力显微镜